紙本未拆封的振興三倍券,內有一組塑膠套,用來放置5張二百元券、4張五百元券共九張。
正面看法
编辑
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認為,三倍券一舉多得,除刺激商家的營運商機,也增進家人、朋友的相處時間,更能刺激平時沒有出門消費習慣的人的消費習慣[2]。
民主進步黨幹事長鄭運鵬表示,「打三折的消費券怎麼會不好用。」,並主張由於三倍券有自己的錢混在裡面,因此會比國民黨主張的發現金或消費券還更有加成滾動效果[3]。
中立看法
编辑
時代力量針對振興三倍券做了民調,民調顯示已有67.6%的民眾前往領取,在有去領實體券或登記數位券的民眾中,有7成認為領取或登記的過程方便,但時力認為,振興對象及效應仍有待觀察[4]。
負面看法
编辑
財經節目時事評論員認為不管有沒有發行三倍券,經濟都會在第三季反彈回升;如果在第二季發行,只會降低經濟下跌的速度[5]。
部分民眾認為「發1,000萬多份三倍券,等於多了1,000多萬片塑膠」,因而批評政府帶頭不環保,破壞限塑政策[6]。
許多民眾認為想要取得三倍券過程過於繁瑣,若能直接發放現金將更為方便。但為此政務委員唐鳳也提出了應對方法,讓民眾能夠至ATM直接提領2,000元[7]。
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質疑,實際上民眾對三倍券的反應是「難領、難換、三倍怨」。不管是亟需振興的夜市攤販,還是市場早晚市、自營戶,面對消費者小額消費無法找零的限制,完全無法「被振興」;即便收了振興券,還得面對收到「偽券」風險、承受現金流的壓力。 國民黨團呼籲,行政院應該趕緊拿出具體的辦法,改善市井攤販收券的不便,趕緊找出具體振興經濟的方式,各部會拋棄「樂透式」振興作為,將振興紓困預算下放給各縣市,因地制宜提出適合當地的振興方案,才能真正達到「三倍效果」[8]。部分國民黨籍政治人物則認為普發現金效果較三倍券更好,且能減少行政成本[9]。
民進黨籍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在政論節目《新聞深喉嚨》中批評,「所以你看過去的消費券也好,現在的三倍券也罷,成本都花十幾億,三倍券花12億,結果你這只能用四五個月就要作廢掉」,直言三倍券「好慢,好笨,好浪費」。他認為民眾更期待的是行政院處理大事,並呼籲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要改變心態[10]。
臺灣民眾黨黨主席兼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認為,「防疫紓困振興」是國家戰略錯誤,應是「防疫紓困轉型」,並指振興三倍券使用期間長達5個半月,完全沒辦法達到振興效果[11]。
對於印振興三倍券要花多少錢,蘇貞昌說,此次面額有2百與5百之分,擔心有人偽造,原料紙張從德國進口,加上印製經費總共9億元,引發批評[12]。